2018-03-23 09:20:25 马山县委宣传部

  马山风光 韦耿龙/摄

  小都百综合示范村 黄 羽/摄

  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

  金钗桑园

  乔利果蔬示范区水肥一体化设施

  乔利果蔬示范区

  韦情在木瓜园中劳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近年来,马山县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动员社会力量、积极组织技能培训,着力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一群有理想、有能力、有号召力的本土人才活跃在精准扶贫工作一线,他们扎根乡村、志在脱贫,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鼓舞了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的斗志,成为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力量。

  2017年,马山县累计培育和引导316个农民合作社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955户3725人增收。2018年,该县将继续推广“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能人大户+农户”等模式,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扶持每个贫困村建立1~3个特色产业,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产业格局,为精准脱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好支书”潘宏贤: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我潘宏贤没啥大本事,但是只要当一天党支书,就要让群众早一天过上好日子!”2011年7月,刚刚上任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党总支部书记的潘宏贤带着几名村干部走村串户了解情况。贫困户的状况刺痛了潘宏贤的心,他当即向村两委班子表态,一定要改变当地的面貌。

  潘宏贤志在脱贫的决心,与马山县发展旅游扶贫的决策融在了一起——根据相关规划,乔老村将依托弄拉、灵阳寺、金伦洞的旅游优势,全力打造乔老河“一河两岸”休闲旅游观光带。为了给村民做出表率,2011年,潘宏贤出资承包了他卜屯、乔老屯180亩土地用于甘蔗、果树及百香果种植,让村民看到了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他垫付旧房拆除补助资金,安抚了群众情绪,确保小都百屯房屋改造工作按期完成;他还自掏腰包2万多元,购买了2300多株观赏桃种植于乔老河两岸……在潘宏贤的带领下,乔老村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开发,先后流转土地1850亩,乔老河沿岸数家农家乐拔地而起。

  历经数年建设,乔老村特别是小都百屯的面貌焕然一新,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宁静的小桥流水特别是仿古的水车不时在各大媒体“亮相”,“山水印农家,诗画小都百”已逐渐在马山县乃至南宁市的旅游景点中叫响。2017年,小都百乡村旅游区累计接待游客20万人次,小都百旅游服务公司收入250万元;小都百人均收入11575元,乔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725元,2017年村集体收入达16.5万元。以“大家富才是真的富”为座右铭的潘宏贤也被授予“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攻坚好支书”荣誉称号,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代织女”蓝莉芬:贫困户的损失我来担

  在马山县金钗镇东屏村一带,现年43岁的蓝莉芬被不少人誉为“当代织女”。

  金钗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多年来,当地蚕农一直沿袭传统的养蚕方式,一张蚕种仅收获10~30公斤蚕茧,产量和质量都难以提升。2009年,蓝莉芬在金钗镇建立了马山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马山县金宜桑蚕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全新的桑蚕种养技术,当年即创造了合作农户养蚕收入增两倍的奇迹。有了盼头的贫困户积极参与,截至2017年,合作社累计带动马山县乃至周边县域农户6500多户,每年可解决1万多人就业;2013年,蓝莉芬又多方筹资近千万元,成立了广西南宁马山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直接安排就业120多人。在蓝莉芬的带领下,金钗镇仅种桑养蚕一项,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就有36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在合作社、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蓝莉芬仍然坚持到外地学习先进养殖经验,并数次邀请自治区、南宁市有关专家到当地指导。几年来,她三次组织蚕农代表共38人次赴宜州、宾阳等地学习养蚕新模式,并依托基地举办各类桑蚕种养技术培训班数十期,轮训出合格蚕农1800人次,带动、辐射养蚕户8600多户,桑园面积达1.3万多亩。

  努力带头创业、热心传授技术的蓝莉芬,还是当地贫困户遭遇经营风险时的“保护伞”。2009年,部分蚕农未能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导致蚕虫死亡,这一变故打击了贫困户的信心。蓝莉芬当即表态:“损失由我一人承担!”在当地群众心目中,“当代织女”蓝莉芬不只是带领大家致富的带头人,更是诚实守信的模范。多年来,蓝莉芬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南宁市首届能帮就帮十大模范人物”“南宁市第三届道德模范诚实守信先进个人”等荣誉。

  “造血专家”蒙有胜:人心齐才能干大事

  2017年,多家媒体关注了马山县乔利乡乔利社区“小块并大块”产生“1>185”效益的举措与成果,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蒙有胜就是这一热点新闻的“新闻当事人”。

  2014年以前,乔利社区分布着零零碎碎的土地,每家每户都只有几分地,无法实现有效灌溉,更无法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为了让村民同意土地流转,蒙有胜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先交租金再用地,且所有基建费用全部由合作社承担。随着高低起伏的田埂被推土机铲平,零碎土地很快被整合。

  基于“小块并大块”的基础,蒙有胜带头转变产业模式,努力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他带领群众种植了沃柑、桑葚、葛根、火龙果等经济作物,并先后引进和培育3家企业、6个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目前,合作社发展连片种植沃柑820亩、火龙果300亩、葛根2000亩,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10多个就业岗位,“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2017年底,乔利社区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7.6%下降到2.17%,社区从合作社获得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0.6万元。

  扶贫要“造血”,蒙有胜就是根植于农村的“造血专家”。在发展特色种养取得一定成果后,蒙有胜又依托近年来马山县发展“体育+旅游”的新思路,着手打造以旅游为核心的“造血”产业。目前,合作社正在加快建设停车场、游泳池、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休闲农业方兴未艾。

  “木瓜王子”韦情:用我的知识改变贫困户的观念

  从大学生到农民,他曾是一些邻居口中的“反面教材”;

  三年近50万元收入,他用行动证明了知识的力量。

  90后“木瓜王子”韦情,2014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当他决定返乡种木瓜时,亲朋好友几乎一致反对;左邻右舍听说这个211大学毕业的“秀才”竟然要回来种地,已经把他当做教育子女的“反面教材”。

  “我不只是要证明自己,更要用我的知识改变大家的观念——作为一个新型职业农民,‘我们不一样!’”2015年1月,韦情和同学依托充分的市场调查数据,从当地流转了155亩土地开始种植木瓜。耗资十几万元的滴灌设施被村民视为“败家”,韦情也得了个“憨大”(“傻瓜”之意)的外号。这位90后小伙不急不恼,他要用实打实的成果说服大家。

  三年过去了,当初不相信甚至嘲笑过韦情的村民,现在已经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扎实的技术、充分的市场意识加上辛勤的劳动,韦情的木瓜不仅很快获得丰收,还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地,累计销售收入近50万元;跟着韦情种木瓜的贫困户每亩纯收入超过6000元,不少周边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目前,韦情正在着手打造100多亩的柠檬园,建设规模更大的合作社,以期进一步帮助村民转变观念,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为马山县搭乘乡村振兴战略快车、夺取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注入了新的生机。2018年,该县继续安排4000万元以上产业奖补资金,引导贫困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提升“造血”功能;努力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经济能人,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全方位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文/韦绍群 图片除署名外由马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文/韦绍群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