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4 11:05:56 广西日报

 

  美丽乡村处处春 韦雄飞/摄

  东兰县委主要领导调研重大项目建设。 潘 剑/摄

  东兰县政府主要领导与企业代表就有关项目进驻签约。 罗永弟/摄

  “我为家乡代言”活动现场 韦禄东/摄

  国家湿地公园——坡豪湖 韦禄东/摄

  2015年,东兰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成为全区最先和最好的村村通水泥路示范县,图为武篆镇弄竹村村级水泥路。 韦禄东/摄

  东兰县田园风光 马方康 刘廷智/摄

  东兰绿色长寿养生珍品——墨米

  核心提示

  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脱贫了!根据2016年双认定结果,全村59户贫困户已有52户达到“八有一超”标准。东里是韦拔群的故乡,当地干部群众弘扬拔群精神苦干实干,依托当地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东兰乌鸡、黑山猪、油茶等黑色物产,向小康生活迈出坚强步伐。

  红色精神引领,依托绿色生态,发展黑色物产,东里村的发展是东兰县近年发展思路和举措的一个缩影。该县突出红色老区、绿色生态、金色铜鼓、银色长寿、黑色物产“五色品牌”,走出一条“五彩”筑梦路。

  2016年,东兰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47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90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6.97%、42.96%和74.75%;全县有18844人通过脱贫双认证。今年上半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亿元,同比增长6.7%;财政收入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80元,同比增长6.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4元,同比增长9.5%。

  1 红色老区凝聚发展力量

  东兰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祥地、右江革命根据地的腹心地,是右江革命、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名副其实的“红色热土”。

  历经百年传承,东兰的红色基因越来越艳丽,老区精神已成为东兰脱贫摘帽、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县委书记黄贤昌说:“老区的精神不能丢,贫穷的帽子必须摘。在红色力量的指引下,东兰人民完全有信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老区品牌成为东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手。2009年以来,该县先后举办了纪念韦拔群同志诞辰115周年和120周年活动,纪念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同志诞辰100周年等活动,红色旅游每年吸引了上百万游客。以纪念活动为契机,全县投入35亿元,相继建设了东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壮乡英雄文化园、壮乡将军纪念馆,实施了通村道路、人居环境改善等系列民生工程,实现军民融合发展。2016年,东兰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县”,成为河池市首个获得该项殊荣的县份。

  东兰干部群众弘扬老区精神,以昂扬斗志,投入到脱贫攻坚,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去。该县创新路径,强化“党政发动、干部推动、农户主动、能人带动、项目拉动、片区联动”的“六动”工作机制,贯彻落实扶持生产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教育资助脱贫一批、移民搬迁脱贫一批、低保政策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旅游扶助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八个一批”工作目标,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今年,东兰计划完成脱贫摘帽贫困村10个,脱贫人口9797人。

  2 绿色生态筑牢发展基础

  生态立县,多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坚持这一理念,绿色发展在东兰深入人心。该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建立红水河、九曲河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措施,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以来,该县共建成生态公益林保护区183万亩,完成植树造林29.52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96%。

  “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中国生态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生态品牌接踵而来。绿水青山成了东兰的最丰厚“家底”,变成金山银山。

  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总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其中招商引资建设缫丝厂,与农户建立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实行订单农业,政府给予各项补贴,提供技术服务。全县桑园面积3.5万亩,养蚕群众总收入破亿元。

  良好的生态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保障。“来了就不想走!这里山清、水秀、天蓝,让人流连忘返。”来自天津的马莉夫妇对东兰赞叹不已。旅游业风生水起,“十二五”期间,东兰建成11个景区(5个4A景点、壮乡英雄文化园、5位将军故居),共接待游客373.6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79亿。

  3 金色铜鼓传承民族文化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及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史学界有“北鼎南鼓”之说。河池是世界传世铜鼓之乡,全市现存民间传世铜鼓1400余面,几乎与全国馆藏铜鼓总量1460余面的数量相当。其中东兰拥有612面,是铜鼓文化的“活化石”,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铜鼓)文化艺术之乡”。

  东兰立足资源优势,实施铜鼓文化“八个一工程”,即一个国际铜鼓博览园、一场国际铜鼓文化论坛、一个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一出铜鼓大悦戏、一个民间铜鼓收藏馆、一个壮族铜鼓文化民俗村、一个铜鼓制造厂、一道铜鼓巨雕景观,对东兰铜鼓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目前,东兰铜鼓铸造厂、民间铜鼓收藏馆、三弄原生态瑶族铜鼓民俗村等已相继建成。其中,铜鼓厂年产值超过600万元,以其独特优势和文化品牌优势,成为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

  金色铜鼓传承民族文化。该县在东兰镇东院小学成立了铜鼓音乐班,吸引更多的孩子爱上民族文化。举办巴音蚂拐节、三弄祝著节等民俗活动,挖掘、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新的旅游品牌。

  4 银色长寿成就养生圣地

  东兰是中国长寿之乡,每10万人口中拥有百岁寿星30人,全县健在的百岁老人达90多人。东兰历来敬老爱老氛围浓厚,从2010年起,该县每年安排财政资金600多万元发放老龄补贴,安排专项资金落实长寿老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

  生态好、地磁好、食材好,加上良好的生活习惯,让东兰人延年益寿。健康东兰,由此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长寿养生旅游。东兰已被纳入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区,该县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红水河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共有三大类20个项目列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约18亿元。

  时下,“到东兰睡觉去”成为网络和旅游热词。东兰正依托特色资源,建设世界地磁睡养第一镇,结合地磁要素和森林疗法、音乐疗法、呼吸疗法等自然养生方法,打造睡养、净养、乐养、食养、动养于一体的地磁养生体系。

  5 黑色物产铺就致富路

  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一场板栗嘉年华引爆东兰。该县将旅游与特色物产营销结合起来,推介以板栗为代表的系列“黑色”物产。据介绍,东兰板栗今年预计产量2万吨,产值1.2亿元。

  在东兰大地上,生长众多黑色的特色珍稀物产:板栗、黑山猪、乌鸡、墨米、麻鸭等,被称为长寿食品“黑五类”,而且均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依托资源禀赋,东兰大力推进“人均一头黑山猪、100只乌鸡、一亩山茶油、一亩核桃、一亩板栗”的“五个一”产业工程,初步形成了“短期能增收、长期能致富”的核桃、板栗、山茶油、桑蚕、富硒米、东兰乌鸡、黑山猪等主导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

  “毛乌、皮乌、肉乌、骨乌”东兰的乌鸡远近闻名,而且成了大产业。该县引进企业,签订精准扶贫“互联网+东兰乌鸡养殖”项目,实现乌鸡“产—供—销”一条龙,将乌鸡培育成全县第一大支柱产业。该县规划,到2020年,全县147个行政村发展乌鸡养殖户达1.8万户,累计养鸡3000万羽以上,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利润4.5亿元。今年,该县计划饲养“东兰乌鸡”720万羽,带动6000户23989人参与养殖,其中,贫困户1608户6421人。

  黑色物产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截至2016年底,该县共有核桃28.4万亩,板栗32.5万亩,山茶油16.2万亩,墨米1.5万亩;出栏乌鸡150万羽,产值7900万元;出栏黑猪13万头,产值1.1亿元。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韦鹏雁 刘廷智 杨 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