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12:09:15 广西日报

  “自从‘股权证’制度实施以来,我们村已为80户贫困户发放第一批1.98万元的分红,每户获利200多元,预计每户年分红在1000-3000元之间。”兴业县城隍镇莫村村干部说。

  今年以来,兴业县通过“村民合作社+”模式,探索建立“股权证”制度,引导贫困村和贫困户资产、资金入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扶贫产业,实现股金分红,走出了一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产业脱贫之路。目前,全县已全面铺开“股权证制度”,涉及1.9万多户贫困户。

  物尽其用资源变资产

  “有大企业做担保,入股养猪场项目‘旱涝保收’,村民都很放心。”兴业县山心镇良星村委会主任徐永元说道。

  良星村外的荒山中,有一个占地面积80亩、投资1300多万元的大型养猪场。这个养猪场是山心镇8个贫困村、4806名贫困户的扶贫发展资金以参股方式“聚合”建设而成。该项目依托当地大型养殖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均由公司担保,入股贫困户因此实现稳定收益。

  山心镇镇长周杰告诉记者,预计养猪场年出栏生猪约3万头,每个贫困村集体每年可获分红3-5万元,每个贫困群众每年可获分红约480元。“这就让村里的资源活起来,村民的收益多起来了。”

  据了解,兴业县通过盘活闲置或低效利用的集体资源,将其转化为农民手中握得住的资产。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对经营的耕地、林地、园地、荒山荒地、山塘等资源,村中闲置或低效利用的房屋、建筑、各类机械设备等经营性资产,进行登记备案和公示,在明晰产权并规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的基础上,折价入股村民合作社。村民合作社再以发包、租赁、参股、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获得分红收益,实现资源、资产变资金。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兴业县有92个贫困村共流转土地4000多亩,盘活资产230多万元,共同加入生猪养殖项目。城隍镇幸福村一位村干说:“我们村委以5亩土地入股生猪养殖项目,每年村集体经济可以增收3万元。”

  据兴业县扶贫主任董家生介绍,目前全县92个贫困村通过入股村民合作社,采取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等方式,发展冬种马铃薯、优质富硒水稻、肉鸡生态养殖、肉猪生态养殖、食用菌等5大产业,以及光伏、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两大自选优势产业,预计到今年底,每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可达5万元以上,到2020年收入可达20万元以上。

  钱善汇聚资金变股金

  素有“米粉之乡”美誉的蒲塘镇,有10个贫困村汇集扶贫产业资金1025万元,租下了镇里一个废弃学校,打造一个大型米粉加工厂。该镇领导告诉记者,这个米粉加工厂预计年产米粉超5万吨,利润超过千万元。“这是资金变股金,让资金使用效益达到了最大化的最好体现。”

  兴业县引导贫困村成立村民合作社,将盘活的资金及扶贫产业开发资金入股村民合作社,再以“村民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资金向股金的转变。

  该县相关领导表示,今年兴业县为36个重点贫困村每村安排集体经济发展资金30万元,其他56个贫困村每村安排20万元,为今年预脱贫人口每人安排产业扶贫资金2300元,为其他贫困人口每人安排1000元,这些资金全部入股村民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同时,村民合作社通过规范明确村集体资金使用方式和贫困村产业发展模式两个方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据介绍,该县村民合作社在资金使用方式方面,一是采取纯入股方式将资金入股公司用于经营,由公司统一分配管理,公司每年固定为村民合作社进行分红;二是采取自建项目的方式,村民合作社利用村集体资金及盘活的土地,自建项目建好后,采取自营或委托公司经营的方式发展产业项目。在发展模式方面,通过以“村民合作社+贫困户”“公司+村民合作社+贫困户”“公司+村民合作社抱团+贫困户”“公司+基地+村民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合作社+村民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入股农业龙头公司或与特色产业基地合作发展保本盈利、可持续生效的特色产业,公司和特色产业基地承诺提供生产物质、技术、管理以及保价回收等服务,有效防控市场风险。

  目前,该县有扶贫开发任务的210个行政村已全部在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村民合作社,合作社全部具备章程、法人代表、专门账户,进行合法经营和社财镇管。这些行政村都确定了特色产业项目,已整合下拨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共计1.5亿元,并结合特色产业基地(园),创建了51个扶贫创业培训基地。

  持证分利农民变股民

  “我们村把村级集体资金30万元、贫困户产业资金128万元入股,每年可以获得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年就有45万元,再加上第15年后返还的158万元本金,我们村将累计获得203万元村集体收入。”山心镇逢塘村的村干部显得信心十足。

  山心镇的领导介绍,该镇有9个贫困村5596名贫困人口入股998.91万元,联村建设扶贫产业园,与鸿鑫农业有限公司合作发展温氏肉猪生态养殖。鸿鑫公司每年以村民合作社入股本金10%的比例给予分红外,执行15年合同,分三次返还全部入股本金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合作社发展新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该县为入股的村集体和贫困户发放“股权证”,村民合作社分别与村集体和贫困户签订《村民股权分红协议书》,明确股金额和保底分红标准,推动所有入股贫困户由农民向股民转变。根据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探索分期返本、动态分红模式,让股金转变为分红的同时,入股资金在有效期限内分批次返还村民合作社,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返贫人员的产业,形成“滚雪球”,不断增大产业发展投入。该县面上村通过统筹资金,让贫困户入股光伏产业及农投公司的养殖产业园,带动面上村贫困户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

  统计数字显示,在扶贫产业的带动下,该县累计建设“高架网床+益生菌”生态养殖场55家,建设高架网床4.75万平方米,“低架网床+益生菌+发酵大棚”生态养殖场发展到400多家,建设面积达44万多平方米,目前生态养殖的贡献率已达到75%。食用菌产业从1家提升到4家,带动发展食用菌种植基地8个,食用菌大棚种植面积从2万平方米提升到30万平方米,在有效推动该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全县农产品深加工纵深发展。

编辑:禾火木风  作者:韦继川 实习生 陈玲玲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