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9 10:24:41 东兰县委宣传部

  东兰讯 “今后,我不用担心自家200多亩的甘蔗找不到‘婆家’了。我要用心种好,争取有个好收成、卖个好价钱。”近日,谈起自家种的甘蔗,东兰县三石镇纳合村的陆克清高兴地说。今年,东兰县与大化瑶族自治县正式签订《蔗区划归协议书》,标志着该县三石、武篆、东兰、泗孟、兰木等5个红水河河西乡镇蔗区正式划归大化蔗区统一管理,片区蔗农吃上种蔗“定心丸”。

  东兰地处桂西北地区、云贵高原南缘、红水河中游,夏长冬短,雨量充沛,气候条件较适合甘蔗生长。该县是国定贫困县,大部分贫困群众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缺水少土的偏远山区,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该县把发展甘蔗产业作为助农增收脱贫的一个有效途径来抓,与东兰乌鸡、黑山猪、油茶等产业一起发展,形成多产业共同发力的扶贫态势。

  本文开头提到的陆克清既是该县三石镇纳合村的计生专干,又是村里的经济能人。他自2005年就开始种植甘蔗,2016年,他租用村里的260亩地,扩大了种植规模。当年,陆克清将家里的一半土地用于实施“双高”糖料蔗种植,到榨季,“双高”糖料蔗每亩产量比普通甘蔗多1吨至2吨,每亩增收近180元,经济效益明显。陆克清掐指一算:“全年总收入55万元,除去租金和人工等成本,净赚20余万元。”

  在东兰县,像陆克清这样尝到种蔗甜头、带头种植甘蔗的,不在少数。如大同乡板坡村,群众种植甘蔗达1400亩,年产量超过5000吨,总收入250余万元。

  然而,东兰县的甘蔗产业发展,一开始并不一帆风顺。一直以来,该县甘蔗种植以单户、小规模种植为主,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在2014年之前,三石镇、武篆镇等红水河河西乡镇的糖料蔗主要收购方是巴马瑶族自治县丰浩糖厂,该厂自2015年因故停产。糖料蔗销路不畅,对蔗农的打击很大,全县甘蔗种植面积从10369亩锐减到6160亩。

  2016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东兰精准施策,改变产业扶贫不成规模、单打独斗的做法,走群众自愿、政府扶持的路线,开展“造血式扶贫”,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的主动权。为解决东兰蔗区原料蔗的销路问题,东兰先后与田东县、金城江区、大化县等糖业管理部门和制糖企业沟通,签订收购协议。当年,在种蔗无任何补贴的情况下,该县糖料蔗种植面积5253亩,全年产量2.4万吨,产值达1285万元。糖料蔗种植涉及9个乡镇28个村821户,其中,贫困村8个、贫困户341户。

  如何让这份“甜蜜”事业惠及更多群众?东兰经多方调研、多次论证,逐渐将目光转向适合种植甘蔗的部分乡镇,通过政策扶持、建立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提高蔗农种植积极性,增加群众收入。

  加大政策扶持。2016年底,该县组织党员干部登门入户,继续号召群众种植“双高”糖料蔗。同时,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蔗农支持。县糖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受县里多种利好政策支持,2017年,东兰共完成新增甘蔗种植面积2100亩,总面积达7469亩。按照保价收购价格计算,预计总产值达1800万元。

  建立高产示范,带动蔗农种植。该县继续在三石镇纳合村建立优质“双高”糖料蔗种植示范基地。该基地占地860亩,投入资金140多万元,主要培育“柳城05/136”“桂糖29”等优良品种,每年可提供种蔗5500吨以上。今年,该县又与河池市农科所合作,引进桂糖44号、桂糖46号、河糖09-1、河糖11-157等,在三石镇纳合村进行试种,为今后拓展高产高糖品种范围奠定基础。同时,根据甘蔗管护技术要求,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镇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蔗农积极性,提升广大蔗区的甘蔗田间管理水平,增加种蔗效益,促进蔗糖产业健康发展。 (潘 剑)

编辑:潘剑  作者:潘 剑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