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3 15:19:10 柳州日报

 

  

  同年宴准备现场。

  游客体验“打同年”活动。

  随着传统的芦笙斗马节(11月5日至6日)临近,融水县城的众多商家纷纷推出了各项文化活动。苏盟商业广场开展“苗族长桌百家宴·迎宾”活动,让游客观赏芦笙表演,品尝苗家百草汤、酸鱼酸肉和香煎禾花鲤等颇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美食。截至2日,报名人数已达到预备人数的二分之一。

  11月5日,洞头镇还将举办首届“金秋石头鱼美食节”。洞头镇距县城95公里,镇里众多村屯至今仍保存着“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的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此次活动是村民用节庆感恩自然,庆祝丰收的烧鱼季仪式,让游客与村民一同吃烤鱼,品美酒,一起体验农耕文化、共享大自然的馈赠。

  品味苗家打同年、品尝百家宴是游客参与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10月17日,2016中国柳州第六届国际内河帆船赛结束后,来自国内外百余名运动员一起来到融水县城,专门观看了斗马、芦笙踩堂舞,体验打同年、吃百家宴和观看火塘坐妹表演等民俗活动,真切感受到了融水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打同年”是融水苗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意思是走亲戚、交朋友、结拜兄弟姊妹,活动内容有芦笙踩堂、山歌对唱、吃百家宴等。

  元宝山金秋烧鱼季的活跃度仅次于当地苗族芦笙斗马节,这是一个欢庆丰收的民族文化节日,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历年来,持续开展的活动推动和壮大了融水稻田养鱼产业。

  这些是融水民族文化助推苗山产业扶贫的缩影。融水境内风情浓郁,民俗文化厚重,有“百节文化之乡”美誉。“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先后开展了五届民间艺人的评比并命名了51名民间艺人,命名了两批县级“非遗”传承人44人。

  2012年12月,融水首个“非遗”文化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成运行。这是柳州市首个带有生产性质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基地。该基地集展示、教学、研究以及销售于一体,以展促销、以产带传,创新开展“非遗”产业发展。2013年5月,广西科技大学将艺术教育实践基地设在该基地,按照“重要性、特色性、教育性、共享性”原则参与“非遗”实践基地建设。

  融水还是“毛竹之乡”,苗族竹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族竹编画。2009年,市级“非遗”“苗族竹编画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 苗家女贾茜萍和十几个竹农被县里送到四川,学习竹编画技艺。学成归来,她于2010年与几十名社员成立了华融竹编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近年创作的100多幅作品除在各省市销售外,有的还卖到了美国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自2012年起,她连续四届获得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还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举办“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铜奖。

  去年,自治区文化厅还在贾茜萍的工作室建立了苗族竹编传承基地,通过一系列产业扶贫措施保护传承这门苗族古老的技艺。

  芦笙制作在融水已有千年历史,安陲乡苗族人梁炳光被命名为此项目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与20多名徒弟分布在大苗山各地,成为传承苗族芦笙文化的中坚力量。现在他和他的徒弟每年要制作芦笙800多把,以每把200多元销售,数量供不应求。

  近年来,融水县按照“秀美融水·风情苗乡”的旅游发展定位,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目标,优先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在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的同时紧抓旅游文化建设,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助推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多彩绚丽的苗族服饰是游客到融水的首选纪念品之一。目前融水苗族服饰文化产业主要是以企业与乡镇村屯建立“公司+基地+民间艺人”的形式,将分布在广大乡村的苗族织锦、蜡染、刺绣、银饰制作等民间艺人集中起来,利用农闲时期进行手工制作,通过公司组织销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苗妹之家、融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彩云苗艺等苗族服饰文化企业100家,家庭作坊达150家,年产值超3000万元。全县20个乡镇现有56家苗族服饰制作工艺店,从业人员近200人,年销售收入近1200万元。

 

编辑:芝洲莫鱼  作者:通讯员覃天阳陈梦华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