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上半年,河池·都安临港工业区龙头项目——红渡作业区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投资9637万元,占一期总投资的96%;与此同时,工业区内规模最大的鱼峰西江新型建材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亿多元,一期投资任务过半。
对于地处大石山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而言,临港工业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自工业区成立之日起,这个预计总投资上百亿元、以发展临港产业和扶贫产业为重点的园区,就肩负着补齐该县工业发展“短板”的重任。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工业底子薄、总量小”一直是制约都安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正因如此,经济新常态下,该县审时度势,抓住难得机遇,提出“举全县之力发展临港经济”的新思路。
“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都安要主动融入全区‘双核驱动’战略,将临港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以此推动新一轮扶贫攻坚,改变经济社会落后面貌。”县委书记陈继勇说。
“筑巢引凤”打响工业突围战
虽身处大石山区,但都安的区位条件并不差:距首府南宁仅120公里且全线高速贯通,具备接受北部湾经济区辐射的“地缘优势”;地处红水河畔,千吨级货船可直达广州。
“呜……”,随着一声汽笛鸣响,7月21日红水河都安-珠三角集装箱航线迎来了首航,都安港区红渡作业区实现了集装箱运输“零突破”,成为红水河流域河池段目前唯一运营集装箱业务的码头,向着现代港口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
作为临港工业区龙头项目,红渡作业区技改总投资4.8亿元,其中一期投资9955万元,主要对原红渡码头进行改造,扩建两个300吨级泊位(水工结构按靠泊1000吨级船舶设计),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红渡作业区距都安、马山县城仅13公里,距大化县城21公里,可辐射至东兰、凤山、巴马、南丹、天峨等地,将充分发挥西南水运出海中线通道的水陆联运效益,极大降低企业运输成本,为发展临港经济注入强大活力。”都安工信局副局长韦炳现在施工现场介绍,项目二期主要是配套红水河龙滩翻坝系统,再新建3个10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量150万吨;三期则重点建设临港工业区物流园。
记者了解到,目前签约落户临港工业区的项目总投资达30.2亿元,仅亿元企业就有5家。除红渡作业区一期项目外,鱼峰西江新型建材、东盟国际都安商贸物流城两个亿元项目也将于年内建成投产。
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临港和资源优势,创新思路筑巢引凤,以创建自治区A类工业区为目标,大力推进临港工业区建设。截至今年7月,工业区已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十二五”末可实现年工业总产值20亿元,“港兴、业强、园旺”的格局正在形成。
“协调发展”创新扶贫思路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能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都安临港工业区党工委书记黄伟说,临港工业区扶贫产业园,是推进产业园区与开发扶贫协调发展的有益探索。
山多地少、土地贫瘠,都安素有“石山王国”之称。现如今,昔日象征贫困的石头却成了都安吸引投资的“招牌”。正是依靠丰富的石灰石资源,该县引进广西鱼峰集团、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等企业,在临港工业区投资20亿元建设鱼峰西江新型建材项目。作为扶贫产业园的支撑产业,鱼峰项目一期投资9.42亿元。正在建设的第一条生产线于今年12月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8亿元,年利税6000万元。项目可提供500多个就业岗位,每年贡献200万元扶贫基金。
目前,扶贫产业园内合理布置了产业、生活、港口功能等组团,重点打造建材、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等扶贫产业和以碳酸钙为主要原料的延伸产业,可安置异地扶贫搬迁人口6万多人。
“适应新常态”打造发展新引擎
新常态下,都安把稳增长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和工业经济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该县不断完善工业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强化入园企业服务保障,在为已入园企业解决融资贵、招工难等问题的同时,吸引了中科晨捷科技公司年产500万件实验成套设备、丽禾生态农业公司年产3500吨粉丝以及中源原生中草药购销公司年产2000吨中药饮片等项目入园投资。
目前,工业区内“柳来河”一体化项目——都安建兴机械公司钢车轮毂项目已完成厂房扩建和设备调试,今年即可实现规模化生产。与此同时,该县还实施工业园区更新改造项目25个,完成工业技改投资6.3亿元,为稳增长注入强大动力。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促进碳酸钙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都安联合广西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会共同编制完成碳酸钙产业发展规划,成为全县碳酸钙产业发展的指导文件。在鱼峰项目的带动下,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水泥产业工程院将相继落户临港工业区,推动碳酸钙产业的研究和开发。
“今年都安将迎来自治县建县60周年,届时临港工业区3个亿元项目将全部投产,临港产业的崛起将成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县长蓝启章说。